商品統一描述和編碼系統的出現
海關對進出口商品的歸類以商品歸類目錄為依據,代理買單報關,操作如下:先定倉,報關委托書、裝箱單、發票、合同、報檢委托書、代貨運委托書、貨代會有進倉通知,早期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目錄只是通過對進出境商品征收關稅而產生的,結構較為簡單,深圳出口報關首先考慮由沒有自己的進出口權,如果沒有進出權可以全權找一個代理報關公司幫你直接處理即可,后來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進出口商品的品種和數量增加。除了稅收的需要,人們還需要了解進出口貿易,即進行貿易統計。因此,海關合作理事會(1995年更名為世界海關組織)和聯合國編制了兩個獨立的商品分類目錄,即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分類目錄(CCCN)和標準國際貿易分類目錄(SITC)。
由于中國商品進行分類管理目錄的不同,一種社會商品信息有時在一次具有國際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使用不同的編碼,給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帶來影響極大的不便。因此,海關合作理事會于1983年6月通過了《協調控制制度公約》及其附件《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工作制度》(簡稱《協調能力制度》或HS)。《協調公司制度》既滿足了海關稅則和貿易數據統計分析需要,又包容了運輸及制造業等要求,因此,該目錄自1988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生效后,即被廣泛應用于海關稅則、國際市場貿易情況統計、原產地規則、國際文化貿易談判、貿易管制等多種教學領域,所以又被稱為國際金融貿易的語言。截止2004年11月,已有20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教育組織可以采用《協調會計制度》分類目錄,其中有118個為《協調保障制度以及國際公約》締約方。
隨著新產品不斷涌現,以及國際貿易結構不斷改變,協調制度一般每隔數年便會作出修訂。該協調制度自一九八八年生效以來,經過四次修訂,分別于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六年、二零零二年及二零零七年訂立五個版本。
為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協調制度,海關合作理事會還制定了《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注釋》(以下簡稱《協調制度注釋》)。協調制度注釋是協調制度的正式解釋,與協調制度的所有版本同步修訂。我們把經法定程序批準并在中國實施的《協調制度注釋》稱為《商品和物品注釋》。